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日益提高,环境保护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在空气和地表水质量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不仅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证明,本文将深入分析前三季度空气与地表水质量改善的背景、措施及成效,探讨其背后的意义与未来展望。
背景: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
近年来,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我国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2023年,作为“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国家继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1、大气污染治理:
工业排放控制:加强对重点排放企业的监管,推动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实施更严格的排放标准,许多地区通过安装高效除尘、脱硫、脱硝等设施,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燃煤污染治理: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替代,在北方地区,冬季供暖“煤改气”、“煤改电”工程显著减少了冬季燃煤污染。
机动车尾气治理:实施更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增加公共交通设施,减少城市交通尾气排放。
扬尘控制:加强施工工地和道路扬尘管理,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绿肺”功能。
2、地表水治理:
黑臭水体整治:持续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通过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城市内河水质。
工业废水处理:加强对工业废水排放的监管,确保所有工业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等措施,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生态补水与修复:实施生态补水工程,恢复河流自然生态功能;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成效:空气与地表水质量显著改善
1、空气质量改善: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3%,同比上升4.2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30微克,同比下降6.7%,这表明我国在PM2.5等细颗粒物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空气质量总体呈现持续改善趋势,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通过实施更为严格的管控措施,空气质量改善尤为明显。
2、地表水质量提升:全国地表水监测的1930个水质断面中,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上升至85.7%,同比上升4.4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至6.1%,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在地表水污染治理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多条重要河流如长江、黄河干流水质持续好转,湖泊、水库等水域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
意义与展望
前三季度空气与地表水质量的显著改善,不仅直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还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作出的环境承诺的兑现,也是对国内民众健康福祉的切实保障。
展望未来,要继续巩固和扩大这一成果,需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环境政策与经济政策的深度融合;加强科技创新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环境监测和治理的精准性;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大格局。
面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特点,中国将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战,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3年前三季度的空气与地表水质量改善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是对当前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前路仍长,任重道远,唯有坚持下去,方能实现“天更蓝、水更清”的美好愿景。